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网络推荐 时间:2018-02-13 22:53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

  试题:

  什么是生态礼貌建设?

  答案:

  什么是生态礼貌建设?[由整理]

  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相关阅读】

  什么是生态礼貌、怎样建设生态礼貌

  5月23日下午2时,金秋花园社区举办了一次生态建设讲座,讲座由社区分管主任主讲,讲座的主题是什么是“生态礼貌”、怎样建设“生态礼貌”?

  首先,要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大自然带给给人类可资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应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务必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借自然资源。

  其次,要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务必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

  人是自然的产儿,自然是人类的家园,珍惜自然就是珍爱人类自我,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务必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第三,要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我们的一些有识之人更一针见血的指出:环境完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于经济危机往往是相对短暂的,影响一时的,而生态危机则是长期的。一旦构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最终将会导致人类与自然难以为继。

  第四,要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而日前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构成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生态方面,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在环境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废”问题十分突出。现实向人们提出:是该转变“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为

  解读十八大报告:生态礼貌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中首次把生态礼貌建设写入了党代会报告。

  县委党校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孙贵卿认为,十八大报告增加了生态礼貌建设,构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礼貌五大建设。这五大建设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而生态礼貌建设是基础。生态礼貌是一种新的礼貌形态,它是对传统的工业礼貌的超越。传统的工业礼貌是以耗费超多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而生态礼貌却是恰恰相反。只有把生态礼貌建设提高到应有的战略地位,把生态礼貌建设作为一个礼貌来推进,才能使社会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得到可持续利用。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建设“五位一体”当中的具体体现。十八大报告将生态礼貌建设列入重要议题,这在历次党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是第一次,这足见我们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因此,建设生态礼貌,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礼貌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对于生态礼貌建设的地位,孙贵卿讲师认为,这些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巨大,但是在巨大成就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如何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就要依靠生态礼貌建设来解决。我们要把生态礼貌的这种观念,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建设的全过程,体此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里面,生态礼貌建设,人人有责。我们要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丰满、更加立体、更加完善。就像总书记所讲的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美丽中国”绘就生态礼貌新画卷

  ——十八大代表谈生态礼貌建设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顾瑞珍赵仁伟王军伟)“美丽中国”,一个传统而又崭新的名字。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礼貌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首次把这一概念写入了党代会报告,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用心回应,也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礼貌理念的升华

  “十八大报告有很多亮点,其中大力推进生态礼貌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大亮点。作为环保工作者,我感到十分振奋,深感职责艰巨、使命光荣。”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代表在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说。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虽然生态礼貌这个词并不是十八大首次提出,但这次是系统化、完整化,带有必须程度的理论化,是我们党对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一系列战略思想方针的再概括和再升华。”

  党的十六大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礼貌发展道路”。

  五年前,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礼貌”。

  五年后的这天,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礼貌”,并独立成篇。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过去十年,我国生态礼貌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生态礼貌建设的力度空前加强。

  十年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63亿亩,是历史上造林面积最多的时期,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6.55%增加到20.36%。

  十年间,我国提高了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环境准入门槛,颁布了实施清洁生产标准,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进了PM2.5等新国标监测……

  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毋庸讳言,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摆在了中国面前。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务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礼貌理念,把生态礼貌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山西朔州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由于过度依靠煤炭产业,生态环境背负着沉重压力。“目前,朔州正大力弘扬和传承右玉精神,以‘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幸福新城’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转型跨越。”山西省朔州市委书记王茂设代表说。

  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代表对此深有感触。“十一五”期间,大庆市加快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人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我们只有大力推进生态礼貌建设,才能真正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舒适环境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杨伟民说。

  建设“美丽中国”呼唤着发展路径的绿色转型

  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河北邢台市委书记王爱民代表体会深刻。一度,邢台市在发展工业时由于环境污染,外面的好项目进不来,优秀人才留不住,原有的企业也想往外搬,邢台经济也从全省中游掉到了倒数第二。“这让我们认识到,绝不能因为追求GDP而以牺牲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走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之路才是正确的选取。”王爱民代表说。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呼唤着发展路径的绿色转型。

  “保护生态和促进发展其实并不冲突。”贵阳市委书记李军代表说,贵阳市从2007年底开始把建设生态礼貌城市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总抓手和切入点,5年来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单位生产能耗下降了26.8%,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优良天数到达55%以上。

  “山清水秀的生态美本身就是生产力。”广西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代表一语中的。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如今也出现了一座“森林城市”。陕西省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代表说,“实施‘绿色延安’13年来水土流失大大减少,而且这13年是延安经济发展最好的13年。”

  安康市北靠秦岭,南依巴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年调水总量的28%来自那里。安康市委书记方玮峰代表说,安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生态,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王茂设代表认为十八大报告中这“三个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资料,也是推进生态礼貌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在浙江杭州、河南南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当前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都普遍将生态礼貌放在重要位置,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生态立市”成为众多城市的战略选取。

  建设“美丽中国”要靠生态礼貌制度呵护

  “美丽中国”要有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每个人都期望自我的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美丽,更需要制度呵护。十八大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礼貌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对大力推进生态礼貌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

  “透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到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样的目标,成为我们用心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一个路标。”周生贤代表表示,我们将按照生态礼貌的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生态礼貌建设最终要靠制度法规来保障。”李军代表说,期望报告能够加上“重视生态礼貌立法工作”。

  “防止把生态礼貌建设简单化、片面化、消极化。”河南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代表认为,推进生态礼貌建设,应纠正生态礼貌建设会阻碍经济发展、强调生态礼貌建设就不能发展工业、推进生态建设主要是绿化美化环境等认识误区。

  山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杨怀恩代表说,仅仅是号召和观念转变还不够,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考核的标准和办法,完善问责奖惩制度,构成适应生态礼貌理念要求的“硬约束”。

  “与制度结合的监管才是有效的监管,归根到底要靠制度建设的力量。”山西运城市委书记白云代表说,要将经济社会建设中贯彻绿色发展的实践同向群众宣传普及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结合起来,推动绿色现代化和绿色价值观齐头并进,使老百姓更加自觉地支持绿色发展,投身绿色变革。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代表认为,中央和地方绿色创新应激励相容,中央是绿色发展的规划者,地方是绿色发展的实践者。既要集中优势打歼灭战,如主体功能区的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等,更需要打持久战,如推动节能减排、减碳等行动,持之以恒地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十八大特稿)“美丽中国”绘就生态礼貌新画卷——十八大代表谈生态礼貌建设

  新华网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顾瑞珍赵仁伟王军伟)“美丽中国”,一个传统而又崭新的名字。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礼貌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首次把这一概念写入了党代会报告,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用心回应,也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礼貌理念的升华

  “十八大报告有很多亮点,其中大力推进生态礼貌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大亮点。作为环保工作者,我感到十分振奋,深感职责艰巨、使命光荣。”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代表在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说。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虽然生态礼貌这个词并不是十八大首次提出,但这次是系统化、完整化,带有必须程度的理论化,是我们党对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一系列战略思想方针的再概括和再升华。”

  党的十六大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礼貌发展道路”。

  五年前,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礼貌”。

  五年后的这天,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礼貌”,并独立成篇。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过去十年,我国生态礼貌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生态礼貌建设的力度空前加强。

  十年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63亿亩,是历史上造林面积最多的时期,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6.55%增加到20.36%。

  十年间,我国提高了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环境准入门槛,颁布了实施清洁生产标准,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进了PM2.5等新国标监测……

  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毋庸讳言,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摆在了中国面前。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务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礼貌理念,把生态礼貌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与制度结合的监管才是有效的监管,归根到底要靠制度建设的力量。”山西运城市委书记白云代表说,要将经济社会建设中贯彻绿色发展的实践同向群众宣传普及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结合起来,推动绿色现代化和绿色价值观齐头并进,使老百姓更加自觉地支持绿色发展,投身绿色变革。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代表认为,中央和地方绿色创新应激励相容,中央是绿色发展的规划者,地方是绿色发展的实践者。既要集中优势打歼灭战,如主体功能区的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等,更需要打持久战,如推动节能减排、减碳等行动,持之以恒地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本文来源:新华网netease

  把生态礼貌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意解读

  作者:徐琦2012-11-12

  中国环境报记者徐琦

  “我们必须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用心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礼貌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盼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

  相比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自然”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个关键词。

  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自然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必须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能够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必须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能够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好处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完美家园。”党代会报告中少见的这种动情的叙述方式着实令人动容,也体现了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

  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以前是家喻户晓的口号,然而发展中日益显现的问题使我们明白了,人定胜天只是一句豪迈口号,要生存,务必保护自然。我们强调,不仅仅要保护自然,还要尊重自然,我们更急切地期望修复遭到破坏的自然。过去,我们对自然占用太多,破坏得太重,而此刻,我们需要给自然以修复、疗伤的机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务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礼貌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怎样才算是以自然恢复为主?首先就是要尊重自然界的各种规律。过去一说生态修复,总有人强调建设。其实,修复也务必顺其自然,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面貌和功能。修复成功与否,取决于是不是真正停止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干扰,而不是搞了多少所谓的建设。

  “美丽中国”目标如何实现?

  “把生态礼貌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礼貌,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礼貌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礼貌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证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礼貌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务必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礼貌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礼貌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礼貌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证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生态产品谁来带给?

  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务必带给的基本公共服务。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去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的讲话首次将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从理论上明确了带给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功能的环境产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

  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不少代表发现,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也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潜力”。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而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带给者。“生态产品”的概念首次亮相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用心回应,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将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基本公共产品范畴,从理论上明确了生态环境的显性价值,同时,带给生态产品就应是政府的职责,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的考量因素;也要求我们从实践上按照统筹城乡、梯度推进的原则解决农村、农民的环境问题,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农村、农业领域小而分散的污染问题。对地方政府而言,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底线,作为衡量又好又快的“好”字的最基本要求。

  能够说,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带给物质产品的潜力有了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潜力也在快速进步,但相对而言,带给生态产品个性是优质生态产品的潜力实际上却提升得较慢。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谈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时,“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仍然位列其中。这足以证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点关切。要真正实现“三大发展”,建设好“美丽中国”,任务仍然艰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一步一步攻坚克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生态礼貌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理论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把生态礼貌摆在突出地位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振峰:

  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礼貌,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应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务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礼貌理念,把生态礼貌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礼貌是人类礼貌的一种新形态,这种礼貌形态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内涵,致力引导人们走持续、和谐发展的道路。生态礼貌是人类对传统礼貌形态个性是工业礼貌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也是人类礼貌形态发展的飞跃。

  提出建设生态礼貌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体现了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从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加上过去长期实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能源消耗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我们的生态系统不能持续带给必要的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条件,那么物质礼貌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基础,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礼貌受到威胁。

  生态礼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礼貌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第二,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切实将保护环境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真正把生态礼貌建设融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第三,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努力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完美家园。第四,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第五,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第六,要加强生态礼貌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切实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礼貌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

  法、奖惩制度,努力构成生态礼貌建设的长效机制。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赵周贤:

  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作出的总体部署,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深刻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务必深刻领会其对于建设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好处。要全面理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礼貌建设的内在联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全局来把握每一方面建设的丰富内涵,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礼貌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深刻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关键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和物质礼貌全面发展。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生态礼貌建设方面,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礼貌理念,把生态礼貌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生态礼貌制度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更加用心地保护生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有志:

  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务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和物质礼貌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就是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理论支撑、理想支撑、道德支撑作用,发挥其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文化强国,要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具有引领、感召、凝聚、激励功能,是社会主义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人民生产出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所以,建设文化强国,要不断提升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反映人民的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成果。透过建设覆盖全面、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

  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洪向华

  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职责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潜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潜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好处。

  我们党已成立91年、在全国执政63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坚持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加强和巩固,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但是,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此刻先进,此刻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此刻拥有,此刻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务必看到,我们一些党组织的执政潜力和领导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这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都与不重视学习、不注意提高思想理论素养密切相关。应对各方面考验,我们务必不断学习,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党同志务必居安思危,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掌握和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着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概念。为谁服务、为谁谋利是执政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务必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我的庄严使命。在实践中做好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就应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方面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近几年来,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中,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考验,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在服务群众、帮忙群众渡过难关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体现了党的坚强领导,维护了党的形象。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还要求党组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要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使党员始终能够感受党组织的温暖,在困难的时候能够得到组织的帮忙。这也是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要求。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我们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都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抱残守缺,更不能僵化和止步不前。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求我们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武汉大学教授沈壮海: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群众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礼貌、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用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确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弘扬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旗帜的直接展现、发展道路的重要标识,也反映着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追求发展进步过程中的自觉自信程度。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及用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辟论述,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呈现了当代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追求进步的总色调,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民族复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最直接地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资料的各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进一步汇聚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奏响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强化全民族团结奋进的主心骨、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坚持不懈地推进科学发展,需要在最大的范围内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富强、民主、礼貌、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完美的价值目标,展现着人们为之奋斗的前景

  与指向,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为人们带给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引导着社会的发展航向;作为明确的价值规范,确立了党和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深入人心,人们团结奋斗的目标指向就越清晰、创新创造的活力就越巨大、崇德向善的自我修养就越自觉;同时,在多样化思想文化交流互动、各彰其彩的合奏中,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也就越强劲。价值观还是生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一种文化的先进性,归根到底由其价值体系的先进性来标引;一种文化的吸引力,最强的磁场就在于它的核心价值观。因此,用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能够更加坚实地确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支点。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谢谢合作!
继续阅读
热门新闻

联系我们

客户端下载 赞助、建议、留言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最新推荐
分类信息发布网